焦点速讯:悦读|岁月深处的竹箩

2023-05-08 06:01:08来源:海南农垦报社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岁月深处的竹箩■ 黄道娟一只竹箩,孤独地悬挂在阳台边角,陈旧、斑驳,布满了灰尘,几乎已被遗忘。前些天,朋友从湖北回来,送了一些腊肉腊肠,正愁无处安放,这才想起了挂在阳台的竹箩。在塑料制品和不锈钢用品攻陷了的城市乡村,竹箩已难觅踪影。在岁月的光影里,竹箩如同那些被时光改写过的人、事、物,留下一串长长的思念,成为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。竹箩,是指用竹篾编成的盛器。包括竹筐、竹篮、竹篓、竹箕等等。竹箩结实耐用,无毒无害,可反复使用,属环保用品。在过去,农村家家户户都在使用竹箩。竹箩是家里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具,亦是田间地头的劳动工具。印象中,每天都在使用竹箩的,是割胶工人。上世纪70年代,各地上山下乡的知青来到海南戍垦边区,把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胶园。胶工凌晨作业,头顶胶灯,腰挎竹篓。竹篓是重要的出行装备,里面装着胶刀、早餐和水。而每年开春给胶园施肥时,挑肥用的是那种大敞口的竹箕。有的知青还是小姑娘,挑不起满满一竹箕比自身还重的肥料,每次只能挑半竹箕,挑一程,歇一程。有的男知青借此机会上前慷慨帮忙,一来二去,就处上了对象。单调的农场生活,因为知青的到来变得热闹起来。他们充满青春活力、能歌善舞,文艺汇演的时候,各式各样的竹箩又被搬上舞台,当作表演道具。还有些居住在山上的黎族同胞,不分男女腰间都挎着竹篓。上山也好,下田也好,竹篓是他们的身份标志。竹篓里面放着砍刀或镰刀,有时砍一捆柴火,有时割一把野菜,有时摘些野果,有时摸几条小鱼。在那年月,款式各异的竹箩,就是劳动者们随身必带的最美的“挎包”。编竹箩是个手工技术活,并非人人都会。从选竹、截筒、旋节、刻篾、过篾刀,到编织过程的起底、立脚、绞口、缠箩口、上耳、固足等工序,每一道工序都需一丝不苟、细致入微,编出来的竹箩才会耐用又好看。我的邻居是个江西老知青,他的家乡漫山遍野都是竹子,从小就练就了编竹箩的手艺,他家院子里挂满了各种样式的竹篓,有圆柱形、菱形、方形、喇叭形各种形状,还有的如手掌般大小,很是精致。当时,农场胶工用的竹箩大多出自这位江西老知青的手。每次看他编制竹篓,就像在上一堂精彩的手工课。老知青看我对竹箩非常感兴趣,就逗我:小妹妹,想不想学呀,等长大了我教你。可是还没等我长大,老知青就返城了。当然,对孩子们来说最开心的事还是用竹箩去河里捞鱼。竹箩是特制的,是个大敞口的竹丝网漏斗,口宽、底尖。捞鱼要讲技巧,先是用丝线挂着饭团或蚯蚓,挨着河边水草静置,待鱼儿游出觅食时,再用竹箩从水里顺着草丛边沿插入,迅速提起,鱼儿蹦蹦跳跳入箩,逃不出来了。许多年过去了,当年的农场知青早已返城,玩伴也远走他乡,竹箩也渐行渐远。竹箩,是那个年月不可或缺的家庭物件,承载着岁月的光影,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,也承载着农家人的希冀与梦想。声明:转载或者引用本公众号新闻,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。

图片 | 网络

编辑 | 伍祁榕

责任编辑 | 倪德馨

值班主任 | 徐薇

关键词:

上一篇:汉王科技:公司也在积极关注生成式绘画创作工具
下一篇:最后一页